
近日,一篇题为《藏在罐子里的爱》的学生作文在网络悄然走红——仅是薄薄的一层土却再难相见的思念,成了“杀”千万网友的亲情“刀”。而这篇作文的“幕后引路人”,正是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2015届汉二班校友、如今扎根语文讲台的童丽芳老师。这份藏在文字里的柔软,恰是她从衡师带回课堂的育人温度。
“爱不是大声喊出来的,是藏在细节里的。”这是童老师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的核心——“藏起来的爱”。她总引导孩子:“事要写小,情要写大”。龙睿熙同学的《藏在罐子里的爱》,只是讲奶奶小时候喂糖的日常小事,却把“罐子里的甜”揉进字里行间,结尾一句“只是一层薄薄的土,人与人就再难相见了”,让无数读者红了眼。这次作文“破圈”,让童丽芳更坚定自己的教育理念:“语文不是写‘漂亮话’,是写‘真事’抒‘真情’。只有自己经历的、打动自己的,才能打动别人。”
对童丽芳来说,衡师的教室是她关于“文字真情”的起点。她印象最深的,是当年写作课梁长应老师的课堂,没有刻板的理论灌输,更像一场关于文字与生活的“围坐聊天”。梁老师会笑着听学生们天马行空的想法,哪怕是学生稚嫩的观点也从不否定。后来童丽芳写毕业论文时觉得毕业论文含金量不高便有些懈怠,梁老师却把每个观点、每处逻辑都抠得细致,把她忽略的细节都一一补全。“他把我们的‘随便’,当成了自己的‘重要事’。”梁长应老师那份“把真心放进文字里”的教学态度,也被童丽芳揣进了如今的讲台。
聊起给学弟学妹的建议,童丽芳的话里满是“过来人的实在”: 文化课是讲台的“底气”,等站到讲台上你会发现,一堂课的背后,是无数知识的攒积;实习要“沉下去”,跟着任课老师听课、磨课,才能把课本里的方法,变成课堂里的温度;更要珍惜大学时光,想做的事趁年轻大胆试,少年心气是“用一次少一次”的宝藏。
从衡师写作课的课堂,到如今让真情“破圈”的讲台,童丽芳的故事里,藏着中文人最朴素的初心:把“真”写进文字,把“暖”种进课堂。那些浸润着真心的文字,早已越过课本的扉页,在无数心灵间生长;那些播撒在课堂的暖意,也正顺着青春的脉络蔓延,让中文的温度,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望里,永远滚烫。
图片:童丽芳
文字:曾俊仪
一审:陈湘艳
二审:谢炎伶
三审:谭盛广